患肾病还吃橙子?医生再三强调:要想肾脏轻松,4种水果要少吃
一个傍晚,有人发现长期得肾病的邻居还在吃橙子,一边嚼一边叹气说“医生还让我少吃盐、少吃蛋白”,这让过路的人心里一惊:橙子不是很健康的水果吗?怎么肾病人也可能要忌?这事儿不太直觉,但确实在临床上被反复提过。
一个傍晚,有人发现长期得肾病的邻居还在吃橙子,一边嚼一边叹气说“医生还让我少吃盐、少吃蛋白”,这让过路的人心里一惊:橙子不是很健康的水果吗?怎么肾病人也可能要忌?这事儿不太直觉,但确实在临床上被反复提过。
人的肾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减退,如遇应激情况,增加肾脏的额外负担,则会发生肾功能受损,故应处理好各种增加肾脏负担的因素,如感染血容量不足、外伤、尿路梗阻或使用肾毒性药物等,以避免发生肾功能不全致肾衰而危及生命。蜂王浆的服用能处理和避免各种因素造成对肾脏的危
有这么一个案例在医疗界流传。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,平时怕肾不好,于是从五十岁以后就在饮食、生活上格外谨慎,几乎不碰肉、不喝浓茶、不吃咸菜,天天喝水补肾。结果体检时发现,肾功能并没有那么好,反而有轻度肾小球滤过率下降、轻度蛋白尿的迹象。
晚上追剧的时候,嘴里还嚼着辣条、喝着可乐……这些食物,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,但如果你肾功能已经不那么“刚硬”,它们可能就是压垮肾脏的隐形负担。
大家好,我是陈默,一个想装进所有药学知识的临床药师。小编所在的科室经常会遇到肾功能不全的患者,那么当需要抗感染治疗时,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上该如何?小编也在不断学习中,近期整理了相关的内容,供大家参考~预告:本文图表较多,多为小编整理制作,可保存,需要时查
52岁,正值人生中坚。但有些事,一旦忽视,就可能再也回不到从前。一天9次排尿,是身体在用力喊话,却被我们一次次忽略。直到肾功能告急,才发现早已错过了最好的修复时机。肾衰竭不是老年人的专利,它有时静悄悄地在中年人身上扎根。
评估患者的肾功能,只会看肌酐远远不够!eGFR、尿蛋白、血清胱抑素C、尿 NAG 酶、渗透压......如何解读? 肾功不全患者,出现危急值如何处理?用药如何调整?
的确,在很多时候,慢性肾脏病导致的肾功能丧失是不可逆的,被称为“终末期肾衰竭”,即随着病情进展最终达到尿毒症期,CKD5期,患者体内的水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发生严重紊乱,这时如果没有进行肾移植的话,透析就不可避免,并且需要一直透下去才能维持生命,所以被称为“维
的确,在很多时候,慢性肾脏病导致的肾功能丧失是不可逆的,被称为“终末期肾衰竭”,即随着病情进展最终达到尿毒症期,CKD5期,患者体内的水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发生严重紊乱,这时如果没有进行肾移植的话,透析就不可避免,并且需要一直透下去才能维持生命,所以被称为“维
尤其是肾脏功能好不好,其实是可以从日常表现里看出端倪的。肾脏作为一个“沉默器官”,往往不吭声就是最好的状态,你有没有“肾好”的体质,身体自己知道。
肾脏的问题,一开始从不惊天动地。可它一旦动静大了,往往已经晚了。问题是,我们能不能提前读懂身体给出的信号?能不能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表现中,察觉那对沉默器官的“求救”?
透析、肾移植这些词听起来好像离我们很远?可现在,国内慢性肾病的发病率早已悄悄爬上10%以上,尿毒症患者也在逐年增加,而且年轻化趋势明显。
查个肌酐,看起来简单,其实一点都不能马虎。肌酐是肾功能的“晴雨表”,一旦数值偏离正常,可能就意味着肾脏出现了问题。问题是,不少人在体检时“无意识地踩坑”,导致检查结果失真,甚至被误判为肾功能异常。
一天3次,48岁,一个男人的日常行为,竟让他走上了透析的路。医生下了诊断:慢性肾功能衰竭。他妻子一边签字一边哭,说早就劝过他无数次,可他总说“没事儿”。这句“没事儿”,终究还是出事了。
这个世界上最难的,不是坚持,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一停。运动强度过高,对身体就是长期透支。她以为自己是在养生,实际上却是在透支肾脏的代谢能力。
患者糖尿病肾病史已有6年,近期复查显示空腹血糖12.59mmol/L,糖化血红蛋白9.6%,血肌酐升高至156μmol/L(eGFR 41.7ml/min),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达2.1g。此外,张先生患有高血压病史15余年,血压最高达220/160mmHg,血
慢性肾病(CKD)是一种广泛存在的严重疾病。对许多患者而言,肾功能进行性丧失最终需要定期透析来预防肾衰竭、维持生命。尽管 CKD 构成重大全球健康挑战,目前尚未有任何药物能直接提升肾功能。
2025年8月的肾脏病学顶刊之一JASN刊发了Transdermal GFR(经皮测量肾小球滤过率)测量技术的方法学研究结果[1]。这是继肾脏病学另一顶刊KI 2024年10月号发表关于荧光示踪剂瑞玛比嗪临床验证结果[2]之后的又一重要文献。值得注意的是,KI
各种肉类,富含 优质蛋白质、维生素以及很多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,是大多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。
很多人听到“运动伤肾”第一反应是:这也太离谱了吧?运动不是好事吗?怎么肾还遭殃了?但真相就是,运动错的是方式。方式不对,再健康的习惯也可能变成慢性自残。